在历史人物中,姜子牙虽属晚成之才,却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早年被人称作姜太公,后来投身周家阵营,辅佐周文王,声名显赫。周武王即位后,他再度被推上重要位置,协同周武王征伐商纣国。牧野之战爆发时,姜子牙以睿智与谋略,帮助周军击溃商军海证资本,商纣自缢身死,随之揭开了周朝正式统治的序幕。
灭商后的第三年,因劳累过度,周武王英年早逝。临终前,他让四弟周公旦辅佐他的儿子姬诵,即成王,确保政柄平稳过渡;而当时担任牧野之战总指挥的姜子牙,其才能与周公旦相比并不逊色。于是世人不禁发问:为何周武王不让姜子牙协助成王,共同承担未来的治理大任呢?
其一,周武王深知姜太公日益增长的威望若留在朝内,势力势必成为日后难以制衡的隐忧。姜太公在伐商之战中的功劳极大,周武王便将他封于齐国,让他在封地治理国政,建立起以鱼米之乡著称的粮仓防线,成为周朝的北部屏障。若姜子牙也参与成王的辅政,毫无疑问,他的威望将超越周公旦。周武王心知若自己一死,朝廷就缺乏一个能平衡姜太公的中枢,因此让他远离政坛,封给一个宜人的封地以示安抚。
展开剩余60%其二,西周的宗法制度极为严格,强调血缘与长幼的尊卑。姜太公既是军师,又被视作成王的外祖父,属于功臣与外戚的双重身份。在宗法之网中,他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,难以与周公旦同等执掌朝政的权力。在当时的观念里,辅政之人往往需要由王室同族担当,因此自然地以周公作为辅政之人。
其三,周公本身就具备与众不同的治政才华。历史记载及《逸周书》对他治理国家的描述,显示他在安定内政、整顿法制方面极具才能。平定三监之乱后,他制定的殷旧地新政条例,细致到每一处行政网格的分工与监督,形成了严格、密不透风的治理体系。周公的办法强调用亲信与族人以维护政权的稳固,而姜子牙则更侧重以贤能者来辅政。
再者,周公与文王、武王同在时,性格与德行也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孝顺与仁爱。姬发即位后,周公旦经常出面协助处理政务,参与国政的诸多事务,为周朝的基业打下牢固根基。除了政治才干,周公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,被誉为诗人、学者,博览群书,善于论政与辩论,深得周武王的器重。
综合来看,无论从商朝未来格局的长远考虑,还是从周公本身的独特才能与身份出发,周武王选择周公旦来辅佐成王,实际上是最符合当时情势的决定,也是对周家血脉、体制稳定最稳妥的安排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